[1]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中国各类主要脑血管病诊断要点2019[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9,52(9):710-715. [2] 黄毓洁,林有维,许若瑶,等.偏瘫后肩痛的发病机制与临床康复评估的应用进展[J].按摩与康复医学,2022,13(22):59-65. [3] 李永华,陈彦良,韩超智.推拿联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肩痛患者的影响[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21,31(21):37-39. [4] 罗方,潘素琴,逢锦熙,等.中医药治疗脑卒中后偏瘫肩痛新进展[J].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28(2):110-112,121. [5] 陶林花,任志彬,傅晓倩,等.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对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性肩痛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生,2023,61(35):37-41. [6] 雷从杰,钟慧,沈晓华,等.强化肩胛带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肩痛的疗效[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5,21(7):826-829. [7] 闫彦宁. 作业治疗关注功能、生活、健康与幸福[J].中国康复,2016,31(1):3-4. [8] 秦宏,马丹,罗峰,等.肌内效贴布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疼痛肿胀疗效观察[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14,33(12):1149-1152,1160. [9] 韩作献. 温经通络散联合作业疗法治疗脑卒中后肩痛临床研究[J].新中医,2023,55(12):30-34. [10] 陶静,刘晓丹.作业治疗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23:1-3. [11] 邢春燕,柏建中,黄云兰,等.互动式头针结合作业疗法治疗脑卒中后偏瘫肩痛[J].中医学报,2019,34(8):1788-1791. [12]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康复学组,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卫生部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工程委员会办公室.中国脑卒中康复治疗指南(2011完全版)[J].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2012,4(6):55-76. [13] 林玲,徐乐义,苏丽丽,等.病房内日常生活训练对脑卒中患者照顾者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20,35(10):1240-1243. [14] 刘四维,关敏,高强.任务导向性训练在脑卒中后偏瘫康复中的应用进展[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20,35(3):374-378. [15] 李依欣,陈恬,崔颖,等.自助具和矫形器在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中的应用进展[J].河北医药,2021,43(1):130-134. [16] 李涛,周谋望.脑卒中肩痛患者肩部病变的研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7,32(10):1135-1138. [17] 陈凯. 脑卒中后偏瘫肩痛的发病机制以及治疗的研究进展[J].中华脑科疾病与康复杂志(电子版),2019,9(6):375-379. [18] 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老龄健康服务与标准化分会,《中国老年保健医学》杂志编辑委员会,北京小汤山康复医院.中国高龄脑卒中患者康复治疗技术专家共识[J].中国老年保健医学,2019,17(1):3-16. [19] 骆斌,眭明红,向云.脑卒中后偏瘫侧肩痛的病因及治疗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20,23(15):1349-1353. [20] 王平艳,陈桂颖,刘岩,等.脑卒中后偏瘫肩痛患者生活质量及影响因素[J].中国老年学杂志,2020,40(20):4464-4467. [21] 张英,何世铭,李臣,等.作业疗法结合肌电生物反馈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及日常生活动能力的影响[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2,34(3):170-171. [22] 燕铁斌. 物理治疗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385-387. [23] 朱明跃,徐俊峰,杨丽华.脑卒中偏瘫后肩痛发病机制分析和治疗进展[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14,20(10):745-747,751. [24] 鲍璇. 电针联合低频电刺激对中风后上肢弛缓瘫患者上肢功能重建的影响[J].广州医药,2023,54(5):110-113. [25] 梁碧莹,唐强.作业治疗对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的国内临床应用进展[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9,34(1):107-111. [26] 陆安民,肖玉华,胡永林.经皮神经电刺激+作业疗法治疗脑卒中后肩痛的临床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9,19(7):56. [27] 游莹乔,黎霞丽,谭婷,等.“重建生活”理念结合小组治疗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J].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2021,16(5):290-291,29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