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郑雪玲.人脐血干细胞移植联合前列腺素E1治疗肝硬化的临床观察[J].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6,15(7):650-653. [2] 刘远志,李鹏,张月宁,等.PGE1及特利加压素对抗利尿性腹腔积液的影响[J]. 医学研究杂志,2017,46(1):104-108. [3] 陈霞,俞莹莹,戴再友,等.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医院获得性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及ImmuKnow法监测免疫细胞功能的价值[J]. 中华肝脏病杂志,2017,25(1):41-43. [4] 薛顺和,袁东红,王芳,等.肝硬化患者并发感染及死亡与肠道通透性实验检测的相关性研究[J]. 现代检验医学杂志,2017,32(1):95-98,102. [5] 何卫平,杨柳,鲍春梅,等.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大肠埃希菌血流感染临床及预后分析[J]. 中华医学杂志,2015,95(13):1006-1011. [6] 郑俊福,蔡照华,张鑫,等.降钙素原和外周血白细胞/血小板单独或联合检测对肝硬化合并细菌感染患者早期诊断的价值[J]. 临床肝胆病杂志,2015,31(2):209-213. [7] 符少萍,于钟,肖秀红,等.降钙素原水平在肝硬化腹水合并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诊断中的价值[J].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7,37(8):1952-1953. [8] 梁丽芬,周召刚,雷宇,等.154例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并发血流感染的临床分析[J].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2016,16(3):262-266. [9] 李冶刚,张超飞,郭希邦,等.HP感染对肝硬化患者血氨水平及肝性脑病影响的分析[J]. 中国医师杂志,2016,18(12):1889-1891. [10] 苑文雯,陈澎,王晗,等.血清降钙素原对肝硬化败血症的诊断价值[J]. 肝脏,2014,19(1):12-14. [11] 郭桐生,卢文宁,刘佳,等.病毒性肝炎后肝硬化住院患者感染状况调查及危险因素分析[J].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2014,28(1):41-43. [12] 黄小平,王艳,孙蔚,等.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血清中前列腺素E2水平对感染的预测价值研究[J].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6,36(7):992-995. [13] 丁胜楠,杜娜,杨伟民,等.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细菌感染及治疗现状[J]. 中华肝脏病杂志,2014,22(11):863-865. [14] 王大刚,朱剑功,华菲,等.多指标联合检测在肝硬化合并感染诊断中的价值[J].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15,36(10):1148-1151. [15] 陈琳,袁宏,朱陇东,等.院内二次感染对肝硬化患者死亡风险水平的影响[J].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5,41(4):820-824. [16] 许建华,许斌,刘妮,等.肝硬化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的感染菌种及抗菌药物的分析[J]. 中华消化杂志,2014,34(6):406-408. [17] 崔星亮,任海霞,路新卿,等.肝硬化并发消化性溃疡与Helicobacter pylori感染的临床相关性研究[J].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14,23(2):182-184. [18] 殷辉,宁会彬,曾艳丽,等.GSK3β与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感染早期炎症因子过量表达密切相关[J]. 实用医学杂志,2015,31(21):3516-3519. [19] 石瑞春,杨志伟,杨理华,等.不同抗菌药物治疗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感染患者的有效性与安全性评价[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5,25(24):5642-56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