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刘翰林, 朱雄文. 腹腔镜下小儿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体会[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4, 6(1):546-548. [2] 高万露, 汪小海. 患者疼痛评分法的术前选择及术后疼痛评估的效果分析[J].实用医学杂志, 2014, 29(23):3892-3894. [3] 武伟, 陈玺华, 何华波,等. 杭州地区成人腹股沟疝患病率调查及危险因素分析[J].浙江医学, 2011, 33(8):1195-1197. [4] 吴心音, 黄民主, 张琰,等. 儿童腹股沟疝发病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2008, 10(4):489-492. [5] 陈亚军. 小儿腹股沟疝治疗的若干问题思考[J].国际外科学杂志, 2013, 40(9):578-580. [6] 杨勇, 王敏, 胡雄辉,等. 腹腔镜治疗小儿腹股沟疝的临床价值[J].四川医学, 2013, 34(5):632-633. [7] 李鹏, 郭正团, 郭新奎. 腹腔镜与传统方法治疗近期反复嵌顿的小儿腹股沟疝的比较[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2013, 13(3):243-245. [8] 伍忠礼. 不同术式对小儿腹股沟斜疝手术效果的影响[J].现代医院, 2010, 10(5): 49-51. [9] 何莉莉, 吴练, 周建飞,等. 腹腔镜下小儿疝囊高位结扎术的手术配合及体会[J].遵义医学院学报, 2011, 33(5):511-512. [10] 黄德明. 经内环口下方微小切口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疗效评价[J].中外医学研究, 2014, 12(16):21-23. [11] 张辉敏, 李萍, 陈善昌. 常规切口、小切口与腹腔镜下疝囊高位结扎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J].中国临床研究, 2012, 25(8):775-776. [12] 邢专, 谢永灿, 魏波. 开放及腹腔镜无张力疝修补术在双侧腹股沟疝中的应用[J].现代医院, 2015,15(06):24-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