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律分会.心房颤动诊断和治疗中国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23,51(6):572-618. [2] 曹省,周燕翔,李明奇,等.双多普勒技术评价心房颤动患者舒张功能对经导管射频消融术后晚期复发的预测价值及危险分层[J].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2024,38(2):83-89. [3] 邱原,张昊,梁兆光.射频消融术治疗持续性心房颤动的评价[J].国际心血管病杂志,2023,50(1):34-37. [4] 刘秀敏,石昭昭,王昌育,等.射频消融治疗心房颤动的临床研究[J].中国药物与临床,2021,21(15):2666-2667. [5] 孟现赛,陈韬,王鑫焱,等.左心耳封堵术后行房颤电复律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研究[J].中华保健医学杂志,2024,26(2):155-158. [6] 薛国华,谷云飞,金军,等.不同时机加压同步直流电复律对持续性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率的影响[J].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2022,14(12):1452-1454,1458. [7] 刘俊鹏,杨杰孚,佟佳宾,等.200 J体外电复律在心房颤动导管消融术中的应用[J].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2022,36(1):38-41. [8] 李树岩. 持续性心房颤动导管射频消融进展与前景[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22,24(11):1121-1123. [9] 马彦卓,陈瑜,李洁,等.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中肺静脉电隔离后补点消融位置及其补点消融数量分析[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23,31(8):12-16. [10] 王劲风,方平,蔚有权,等.消融指数指导下环肺静脉电隔离术有效性及可重复性临床研究[J].皖南医学院学报,2022,41(3):232-235. [11] 谭婧萱,李锡萱,朱英,等.基因多态性和药源性低血压相关性的研究进展[J].中国药师,2022,25(2):336-340. [12] 肖梦哲,周乐广,刘程曦,等.瑞马唑仑用于术中镇静对术后谵妄及术后并发症影响的meta分析[J].中国医药科学,2024,14(3):149-152. [13] 陈熙明,魏辰,苏中华.苯二氮?类药物对认知功能的影响及相关机制[J].中国药物滥用防治杂志,2023,29(12):2071-2076,2088. [14] 赵学军. 急诊快速心律失常患者103例同步电复律的疗效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2020,24(10):1479-1480. [15] 王璐,张春,胡春阁,等.专科护士主导的房颤患者行选择性同步直流电复律围术期舒适化护理策略[J].国际护理学杂志,2020,39(23):4340-4343. [16] 刘海艳,魏雪琴.右美托咪定与咪达唑仑在儿童牙科患者术前镇静中的临床应用[J].广州医药,2022,53(2):108-111,115. [17] 黄丽婷. 苯二氮?类药物相关的不良反应挖掘与分析[D].苏州:苏州大学,2022. [18] 黄丽婷,汤在祥,白璐,等.基于FAERS数据库的苯二氮?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分析[J].中国药物警戒,2022,19(11):1223-1227. [19] 张子云,张祥玖,邢志娟,等.丙泊酚在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行电复律前镇静治疗的安全性和可行性[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9,32(10):1494-1496. [20] 姜龙. 小动物麻醉药物及麻醉技术研究进展[J].动物医学进展,2021,42(5):101-107. [21] 许凤,肖浩,孟娟.局部麻醉药物过敏及诊断方法[J].中华临床免疫和变态反应杂志,2022,16(3):280-286. [22] 黄莲,林添华.异丙酚麻醉对心血管应激和功能变化的影响[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学术版),2019,9(18):50-51. [23] 刘立鹏. 吸入和静脉麻醉对老年冠心病患者术后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影响[J].广州医药,2022,53(4):133-135,139. [24] 叶华珍,蒋俊丹,郑晓春,等.麻醉苏醒护理联合保温护理对全身麻醉患者苏醒质量及睡眠质量的影响分析[J].世界睡眠医学杂志,2023,10(9):2183-2185. [25] 游志坚,张旭东,陈洁,等.麻醉睡眠中心的建设与思考[C]//中国睡眠研究会第十五届全国学术年会汇编.合肥,2023:597. [26] 田伟帆,李东泽,张海宏,等.《心房颤动诊断和治疗中国指南》急诊处理解读[J].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2023,30(10):1377-138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