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帅眉江,尹思源.从西药中药化探讨氢氯噻嗪之中药化特性[J].山东中医杂志,2017,36(1):43-45. [2] 杨静,易刚,王磊,等.硫酸镁之西药中医化初探[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98):297-298. [3] 沈宏. 小剂量硫唑嘌呤治疗风湿病的不良反应研究[J].临床合理用药,2014,7(12):84-85. [4] 杨花,张宁,王征,等.用细胞学方法评价12种降压药的寒热药性[J].药物评价研究,2014,37(3):222-226,237. [5] 韦平原. 关于西药中药化的探讨[J].中国实用医药,2010,5(29):152-153. [6] 白伟,朱冬梅.以青霉素为例浅谈西药的中药化思维[J].中医药导报,2016,22(13):8-10. [7] 张锡纯. 医学衷中参西录[M].李点,张宇清,魏一苇等整理.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7:119. [8] 李可. 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辑[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9] 穆达浩,车任勇,岳凤先.从阿托品中药性能的具体分析看西药中药化的途径与方法[J].医学与哲学,1991(8):22-24. [10] 金亚城. 中西医结合与西药中药化研究[C]//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临床药学专业委员会第六次学术年会暨省级继续教育学习班论文汇编.[出版者不详],2006:9. [11] 王思文,刘建利.用细胞学方法评价10种抗生素的寒热药性[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5,36(3):408-413. [12] 孙喜灵,张晓林.避开0区:西药中药化是提高临床疗效的有效法则——从中风病的静脉用药谈起[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6,2(5):40-41. [13] 何文婷,迟杰骏,张洪亮.西药中药化刍议——中西医结合之另辟蹊径[J].中国医学装备,2014,11(S2):33-34. [14] 吕士选,岳凤先.从中医药理论角度探讨利血平的药理作用[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5,15(3):177-179. [15] 王新志,宰军华.达美康治疗Ⅱ型糖尿病196例疗效分析及其与中医证型的关系[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1995(4):6-21. [16] 张本贞,张晓林,孙喜灵.吗丁啉中药性味归经及功效研究[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5):566-568. [17] 罗维肖,王坚,邓宗凤,等.氯氮平中药样性能的初步探讨[J].四川精神卫生,2001(1):12-13. [18] 卢依平,周立华.西药的中药样特性之我见[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5(10):735-736. [19] 吕士选,肖士熹,陆卫民,等.西药的中药样特性研究初探[J].江西中医药,1991,22(2):49-51. [20] 朱玲,谢文光.从中西药联用谈方剂的现代配伍[J].内蒙古中医药,1996(1):33. [21] 王思文,张宁,于涛等.细胞学方法评价9种抗溃疡药的寒热药性[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44(3):444-450. [22] 贾海忠,史载祥.大蒜素对不同中医证型不稳定性心绞痛及其血液流变的影响[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1,24(3):52-54. [23] 罗学刚,吕丽慧,张春香,等.西药中药化研究进展[J].药物评价研究,2010,33(2):81-8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