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医药 ›› 2019, Vol. 50 ›› Issue (1): 100-102.DOI: 10.3969/j.issn.1000-8535.2019.01.026

• 临床诊疗 • 上一篇    下一篇

早产儿晚发型败血症高危因素分析及病原分布

黄珊华, 谢石坤, 陈月娥, 肖贝如   

  1. 阳江市人民医院新生儿科(阳江 529500)
  • 收稿日期:2018-08-10 出版日期:2019-01-20 发布日期:2021-12-21

  • Received:2018-08-10 Online:2019-01-20 Published:2021-12-21

摘要: 目的 探讨<34周早产儿发生晚发型败血症的危险因素及其病原分布,为防控及治疗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2015年1月—2017年12月本院收治的<34周早产儿,根据是否发生晚发型败血症分为感染组及对照组,回顾性分析两组临床资料,对其可能的危险因素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感染组患儿所感染的病原菌及其药敏情况。结果 感染组27例,对照组73例,单因素分析显示感染组患儿出生体重低于对照组,出生窒息、机械通气、使用H2受体阻滞剂、多种抗生素使用、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及PICC留置≥14天比例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出生体质量、PICC留置是<34周早产儿发生晚发型败血症的独立危险因素。感染组中血培养阳性20例,真菌培养阳性11例(55.0%),G+菌5例(25.0%),G-菌4例(20.0%)。药敏结果中两性霉素B和氟康唑敏感性高。结论 早期早产儿发生晚发型败血症受多重因素影响,真菌已成为主要致病菌,应针对高危因素加强感染防控,根据血培养及药敏结果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关键词: 早产儿, 败血症, 危险因素, 病原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