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周晓光, 洪慧. 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治疗进展[J].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17, 32(2):81-84. [2] 赵冰, 潘家华. 不同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疗效比较[J]. 中华新生儿科杂志, 2014, 29(3):158-161. [3] 牛世娥.机械通气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疗效[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5,18(15):179. [4] 陈均,彭锡兰,吴雄基,等. 高频震荡通气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研究[J]. 河北医学,2015,10(7):1125-1128. [5] 郑肖瑾.高频震荡通气联合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研究[J].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8,15(4):549-551. [6] 黄方,陈霞,饶绘.高频振荡通气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J]. 川北医学院学报,2017,32(3):332-335. [7] 韩娟.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高频震荡通气对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疗效[J]. 国际呼吸杂志,2016,36(18):1399-1402. [8] 岳冬梅,佟雅洁.不同通气方式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疗效比较[J]. 中国小儿急救医学,2018,15(4):2145-2146. [9] 刘银芝,张帆,颜卫群,等. 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36例足月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临床分析[J]. 中国医师杂志,2015,17(7):1046-1048. [10] DAVID G.S, VIRGILIO C, GORM G,等. 欧洲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防治共识指南:2016版[J]. 中华儿科杂志, 2017, 55(3):27-33. [11] 霍汝亚寒,陈晶,刘恒.高频震荡通气联合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J]. 临床肺科杂志,2016,21(8):1535-1537. [12] 龚兆荣, 王艳丽, 陈运彬,等. 不同机械通气方式治疗重症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近远期效果观察[J]. 中华新生儿科杂志, 2015, 30(4):277-281. [13] 龚兆荣. 不同机械通气方式治疗重症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近远期效果观察[D]. 广州医科大学, 2015. [14] 黄佳. 新生儿无创高频振荡通气的研究进展[J].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2017, 19(5):607-610. |